渭南师范学院2022年函授学习课程-成就动机论(第二节)

院校:陕西成人高考 发布时间:2022-08-16 17:18:11

     五、成就动机论


     麦克里兰是从宏观角度对成就动机展开研究的,着重探查在特定社会中的成员如何在所处的社会文化影响下,通过社会化塑造成就动机,以及如何形成对成就的态度和价值观等,从而分析社会集体成员的成就动机水平与该社会的经济、科技发展的关系。阿特金森则是从微观的角度着重探讨成就动机的实质、发生和发展,成就行为的认知和归因等问题。在这里,我们论述的是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

     所谓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亦即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它具有以下特征:

     (1)对中等难度的任务有挑战性,并全力以赴地获取成功;

     (2)对达到的目的明确,并抱有成功的期望;

     (3)精力充沛、探新求异、具有开拓精神;

     (4)选择工作伙伴以高能力为条件,而不是以交往的亲疏远近关系为前提。

     以往的动机理论认为,行为是个体的特性(内驱力或张力)、目标对象的性质(诱因值)、经验或学习变量(习惯或心理距离)的函数。阿特金森则将各因素综合起来,认为个体的需要、成功的诱因以及期望是行为的决定因素。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由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组成,前者表现为趋向目标的行动,后者表现为设法逃避失败活动或情境,避免预料到的失败结果。一个人面临一项任务时,这两种倾向通常是同时起作用的,两种力量势均力敌时,个体就会感到心理冲突的痛苦。力求成功的倾向强于回避失败的倾向,会促使人奋发上进;反之,会导致迟疑退缩。因此,在阿特金森看来,每个人的成就行为都受到这两种倾向相互制衡和此消彼长的影响。

     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综合了需要、期望和诱因价值,把人的动机的情感方面与认知方面统一起来,并用数学模型表述出来,揭示出了影响成就动机的某些变量和规律,并用实验检验和证实了该理论的合理性和客观性,这对整个动机理论来说是一种突破性的进展,对更完整的动机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有着深远的理论意义,此为其一。其二,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对教育实践来说,又有着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比如说,关于学习任务的难度问题,根据他的理论,一般来说,给学生的任务既不应太难,也不应太易。但这并不是说,给学生所有的任务都应是中等难度的,或者说只有一半的学生能回答正确。一个学生如果觉得他不需怎么努力就可以获得成功,那么,他的学习动机就不会是最高的。相反,如果一个学生觉得不管做出多大的努力,都将面临失败,他的学习动机将是最低的。所以,在设置评价标准时必须做出这样的考虑:获得成功是困难的,但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又是可能的;如果不付出努力的话,遭到失败也是可能的。也就是说,成功必须在学生可及的范围内,但又不是那么容易达到。

     然而,这一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说明成就动机的本质、发生、发展的条件及影响成就动机的各种变量。首先,该理论更多地注重动机的内部因素,未能充分考虑到外部社会生活条件对人的成就动机的作用。人的成就动机是一种社会性动机,它的形成、发展和变化都受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和制约。看不到这一点,就不可能科学地解决成就动机的起源等本质问题,把它看成是个体经验的产物是很不充分、很不彻底的。在这一点上,阿特金森的理论就不如麦克里兰的理论。其次,试图把动机的情感和认知方面结合起来,这种思路是正确的、值得肯定的;但它对认知作南的分析是模糊的、不具体的。人的期望、诱因价值都要通过人对环境和自身条件的认知才能影响人的动机,阿特金森未能对这些影响作进一步的分析。再次,该理论对影响成就和行为的内部因素的分析也是不完整的,成就动机作为一种人格特征,与其他人格特征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也不清楚,尚待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