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是由在阶级斗争中取得胜利并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制定的,是对阶级斗争成果的总结和确认。1791年法国宪法是法国资产阶级在1789年大革命中取得的胜利的总结;1918年《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简称《苏俄宪法》)是俄国工人阶级在取得十月革命胜利后制定的;我国1954年宪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成果的总结。我国《宪法》序言规定,在我国,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但是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中国人民对敌视和破坏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内外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必须进行斗争。
2.宪法规定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宪法是由在阶级斗争中取得胜利的阶级领导制定的,必然要通过宪法确认并贯彻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因而,宪法的首要任务就是使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合法化和统治关系合法化,以得到法律的保障。同时,为了维护和巩周自己的统治,又必须对体现其根本意志和根本利益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基本政策作出明确规定,需要组织建立符合自己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政权组织形式。我国历部宪法均确认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确认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权的合法性和正当性,确认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国家性质和各项基本制度等。
3.宪法随着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
(1)当阶级力量对比关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统治关系发生根本转变时,宪法的阶级性质就会发生转变。如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中国,这种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决定了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1954 年宪法与旧中国的宪法在性质上截然不同。
(2)在阶级力量对比关系总体框架未变而具体的力最对比关系存在最的差异时,宪法的具体内容也有所不同。在同一个国家,当阶级力量对比关系没有发生质的变化而只是发生址的变化时,宪法虽然不发生阶级性质的转换,但在内容上也要作相应调整。如我国1982年宪法同1954年宪法相比,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周,国内阶级力最对比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宪法在具体内容上也有所不同。在同一性质的国家,有时由于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不同,其宪法内容也有所不同除了阶级力量对比关系,政治力最对比关系还包含阶级力最对比关系中的阶层、集团、群体之间的力最对比关系。宪法在具体内容的规定上都会受到这些力量对比关系的影响,都要考虑不同政治力量的利益诉求。
综上所述,宪法是确认民主事实,集中反映一国政治力量对比关系,规范国家权力和保麻公民基本权利的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国家根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