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会引起收入分配的变动,使一些人受害,另一些人得益。例如,通货膨胀会使人们的实际工资下降,使利润增加和实际纳税额增加,从而对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指数化政策就是为了消除这种不利影响,以对付通货膨胀的一项政策,其具体做法是,定期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各种收人的名义价格,使其实际价值保持不变,以利于保持总供给和整个经济的稳定。主要的指数化措施有以下两种。
(一)工资指数化
按通货膨胀事指数来调整名义工资,可以在发生通货膨胀时保持实际工资水平不变。在发生通货膨胀时,如果人们的名义工资没有提高,实际工资就下降了,这就实际上是对资本家有利而对工人不利的一种收入再分配为了消除这一不公平的现象,保障工人的利益;政府规定在一定时期内按照物价指数来相应调整名义工资,这项规定也称为”自动调整条款”此外,也可以通过其他捎施按通货膨张率来调整工资增长率,工资指数化可以使实际工资不下降,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全,在美国,最早是1948年通用汽车公司与工会之间达成这一协议,以后逐渐被广泛采用。在现实中,这种调整有完全性调整即完全按通货膨胀率调整货币工资和部分调整货币工资两种。部分调整又有两种形式:一种称为“阀”,即政府对通货膨胀规定一个临界点,超过这一临界点才能调整货币工资;另一种形式称为“项”,即政府对货币工资调整的幅度也设定一个上限,也就是无论通货膨胀率多高,每年货币工资的增加幅度不得超过这一个“顶”。
工资指数化的确能够在短期内解决工人的实际收人下降向题,但如果政府要求所有企业推行工资指数化,那就意味着通货膨胀时人工成本将大大增加,企业也因此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进而使得企业破产的可能性大增。因此,对工资指数化政策要持谨慎的态度。
(二)税收指数化
税收指数化指按通货膨胀率来调整纳税的起征点和税率等级。例如,假定原来起征点为1000元,当通货膨胀率为10%时,就可以把起征点改为1100元,税率等级也可以按通货膨张率相应地进行调整。当经济中发生了通货膨胀时,人们的实际收人不变而名义收入增加了。在累进税制下,纳税者名义收人的提高,使原来的实际收人进人了更高的税率等级,从而使缴纳的实际税金增加。如果不实行税收指数化,就会使收人分配发生不利于公众而有利于政府的变化,成为政府加剧通货膨胀的动力,而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税收,即提高起征点并调整税率等级,可以避免这样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