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际社会通常以“国民财富”或“国民收人”作为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改用GDP或国民收人(GNP)指标来衡量一国经济总量及其经济实力。世界银行专家比较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两种统计方法之后,于1995年公布了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财富的新标准。新标准将一个国家的经济产出减去机器折旧和生产过程的自然资源消耗,计算出一个国家的财产净值。其内容是从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本三个方面计算一个国家财富的总量,然后按美元计算出国家财富的人均水平。显然,人均国家财富指标越高,国家越富;反之,国家越穷。新标准把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融为一体,是一个综合性的、能比较全面地衡量三个国家财富状况的总量指标。
(二)构建福利型GDP
基于GDP指标在反映国民福利方面的局限性和缺陷,一些经济学家先后提出了“经济福利尺度”和“纯经济福利”等新概念或指标,以对GDP指标的统计项目进行校正和调整。
“经济福利尺度”和“纯经济福利”都是反映人们实际福利的指标,其内容是GDP统计还应加上闲暇和地下经济减去环境破坏和国防开支,以作为反映人们实际福利水平和福利状况的指标。美国经济学家诺德豪斯、托宾和萨缪尔森根据美国的统计资料分析得出按人口平均的“经济福利尺度”或“纯经济福利”的增长远远落后于GDP的增长。因此,为了提高“经济福利尺度”或“纯经济福利”,需要对GDP的增长做出必要的调整,即需要适当放慢GDP的增长速度,以保障国民的福利,而不能以牺牲国民福利为代价追逐GDP的增长。
(三)建立绿色GDP考核指标
GDP作为一个经济增长的总量指标,由于没有考虑在生产过程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耗费所带来的损失,也就是GDP忽略了经济增长时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因而存在重大缺陷,为了弥补GDP 的这一缺陷,1997年世界银行设计和推出了“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将一国经济产出中的能源耗费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等记录于绿色账户,再将其从GDP中核减,从而形成绿色GDP由于绿色GDP是在扣除了能源耗费、环境成本之后的国民财富,因而比较真实可靠。如果绿色GDP占GDP 的比重越高,则表明一国经济增长的正面效 应越大,而负面效应也就相应越小;反之,如果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低,则表明一国经济增长的负面效应越大,而正面效应也就相应越小。绿色GDP是对GDP指标的一种调整,从保护环境的角度来说,启用绿色GDP的指标有利于防患于未然。虽然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出现一套科学的、可操作的绿色GDP统计模式,但绿色GDP指标的提出,弥补了传统GDP 在统计中的一些不足,对于构建一个能充分反映经济产出过程中消耗的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的总量指标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