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平等和效率的难题,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Arthur Okun)提出了著名的“漏桶原理”。“漏桶原理”指出;根据税收的转移支付问题,富人缴纳了一美元的税款,实际上转移支付到穷人手中的钱要这少于这一美元,即高税率会使税收总额有所减少,这也就是著名的“拉弗曲线猜想”。
假定有这样一个社会:富人和穷人分灶吃饭,富人那里人少粥多,许多粥吃不完,白白浪费掉了;而穷人那里人多粥少,根本吃不饱,已有不少穷人得了水肿,于是政府决定,从富人的锅里打一桶粥,送给穷人吃,以减少不平等现象。奥肯认为政府的这种愿望是美好的,但不幸的是,它使用的那个桶,下面有个洞,是个漏桶。这样,等它把粥送到穷人那里,路上就漏掉了不少。暗喻政府如果用税收的办法,从富人那里转移一部分收入给穷人,穷人实际得到的,比富人实际失去的要少一些,比如富人的收入减少了1000元,穷人可能只得到 600元,其余的400元不翼而飞。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因为追求平等损害了效率,从而减少了国民收入。阿瑟,奥肯有一句名言“当我们拿起刀来,试图将国民收入这块蛋糕在穷人和富人之间做平均分配时,整个蛋糕却忽然变小了 ”这里所说的蛋糕变小,实际上就是效率的损失,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税收削弱了富人投资的积极性。奥肯在他那本著名的(平等与效率一重大的抉择)一书中,曾这样写道,“如果税收对于储蓄和投资具有重大的和有支配的影响,那么在总量数宇方面的证据将是引人注目的而且是明显的。1929年,尽管美国经济处于萧条时期,但由于当时的税率很低,投资还是占了国民收入的16%;在此之后,联邦税的税率上升了好几个百分点,到了1983年,尽管当时的经济处于复苏时期,但投资率仍没有超过14%,二是税收影响了劳动的积极性,不仅影响富人,而且影响穷人,比如一个失业工人,由于得到了一份月薪并不算高的工作,而失去了政府所有的补贴,他自然也就对找工作不热心了。这样,由于在收入分配的过程中,可供分配的国民收入总量减少了,结果枕必然有“漏桶效应”,使富人失去的多、而穷人得到的少“漏桶原理”意味着:平等和效率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经济学家、伦理学家,乃至哲学家就此开始了旷日持久的争论。有人认为,人们之所以在平等和效率的抉择问题上争论不休,原因批在于现实世界是不平等的。富人害怕失去既得的利益,因而鼓吹效率,反对平等;穷人想不劳而获,因此支持平等批评效率。人们都戴着“有色眼镜”进行讨论,很难得出一个符合 人性本来面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