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这组剪纸里藏着蔚县人‘剪出幸福’的巧思——牡丹象征富贵,鱼纹寓意年年有余,你们看这个‘冰墩墩’造型,可是2022年冬奥会时村民特意创作的!”7月14日,在张家口蔚县福之也剪纸工坊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利伟手持剪刀,向“韵传华章 语通世界”实践团的师生们展示着融合冬奥元素的剪纸作品。此刻,实践团成员正用英语、日语、同步记录着技艺传承的故事,准备将这份“指尖上的文化密码”翻译成多语种读物,推向世界。
2025年暑期,由外国语学院10余名师生组成的“韵传华章 语通世界”实践团,以“用外语讲好河北故事”为主题,赴张家口崇礼、蔚县等地开展社会实践,将课堂所学与地方发展需求深度融合,在后冬奥时代文旅发展调研、非遗文化国际传播等领域探索“外语+”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崇礼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雪上项目主赛区,赛后如何盘活冬奥场馆、激活文旅资源,是当地转型发展的关键命题。实践团首站便来到崇礼区太子城冰雪小镇,实地走访冬奥村、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等场馆,与景区运营方、当地民宿经营者、游客展开深度交流。
“我们发现,许多外国游客对‘雪如意’的设计理念、张家口的历史文化很感兴趣,但现有的解说词以中文为主,语言障碍影响了文化传播。”实践团翻译专业大二学生郭雪莲介绍。为此,团队联合崇礼区团委,针对“雪如意”、冬奥村等核心场景,开展“多语种文旅解说词翻译与传播”专项调研。师生们查阅《北京冬奥会遗产报告》等资料,结合实地访谈,完成了中英双语的《崇礼冬奥场馆文旅导览手册》初稿,其中“雪如意”的“如意”造型、“太子城”的金代历史渊源等内容,通过图文结合、双语对照的形式生动呈现。
7月11日至13日正值崇礼区举办168越野赛期间,实践团还深度参与赛事志愿服务,成员发挥外语专业优势,承担赛事翻译、外宾接待及路线指引等工作,以细致服务助力赛事高效运转,展现青年学子的责任担当与青春风采。
离开崇礼,实践团转赴蔚县,聚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蔚县剪纸的传承与传播。在蔚县博物馆,成员们系统学习了剪纸从“草稿设计、熏样拓印”到“剪刻染色”的28道工序;在剪纸非遗工坊,他们跟随非遗传承人,亲手体验了“阴阳剪”“折叠剪”等技法,并记录下“十二生肖”“戏曲人物”等经典主题背后的民俗寓意。
“非遗要活起来,不仅要‘传下去’,更要‘走出去’。”外国语学院院长石芸表示。团队创新推出“双语非遗工作坊”模式:学生们白天跟师傅学技艺,晚上用外语整理技艺口诀、拍摄教学视频;同时,将蔚县剪纸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统艺术对比研究,撰写《从蔚县剪纸看中国民间艺术的跨文化传播》调研报告。
实践团还参观了王启杰的青砂器厂,在传承人的带领下,走进传统制坯作坊与窑炉,从“揉泥、拉坯、修型”到“入窑、观火、开窑”,全程见证了青砂器“土与火”的蜕变传奇。那些布满老茧的手掌、因窑温而微变的釉色、刻着岁月痕迹的老窑具,不仅是技艺的载体,更是一部活态的“蔚县工匠史”——青砂器自明代起便随商路远播,茶盏、药壶、花器中沉淀的,是北方农耕文明的烟火气,是“器以载道”的东方美学,更是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文化基因。
“这次实践让我明白,外语学习的终极目标不是‘翻译得准确’,而是‘传递得动人’。”实践团成员、日语专业学生周欣宇在总结中写道。她回忆,在翻译蔚县剪纸故事时,团队特意保留了“剪随心动”“刀下生花”等富有东方美学的表述,并通过注释解释其文化内涵,“外国读者不仅能知道‘这是什么’,更能理解‘为什么美’”。
截至目前,实践团已完成崇礼冬奥场馆双语导览手册、蔚县剪纸双语文化图鉴20幅,并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发布实践vlog、双语文化科普视频。部分成果已被崇礼区团委采纳,用于游客服务中心的多语种服务升级;蔚县非遗工坊也计划将团队的双语教学视频作为培训素材,帮助更多村民掌握“用外语讲非遗”的技能。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青年是传播的桥梁。”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李海波表示,未来学院将持续推动“外语+地方发展”实践项目,让更多学生在服务社会中厚植家国情怀,用专业所学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注入青春力量。
信息来源:廊坊师范学院要闻 (供稿:外国语学院 编辑:党委宣传部)